Ctrl+K

搜尋方式

放蕩不羈

ㄈㄤˋ ㄉㄤˋ ㄅㄨˋ ㄐㄧ
  1. 行動隨便,不受約束。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一六:「平時與一班好朋友,只以詩酒娛心,或以山水縱目,放蕩不羈。」《官場現形記》第五八回:「紳筱庵既說明尸諫,他的為人,平時雖放蕩不羈,然而看他前天那副忠義樣子,決計不是說著玩玩的。」也作「放浪不羈」。

放蕩不羈

ㄈㄤˋ ㄉㄤˋ ㄅㄨˋ ㄐㄧ

放蕩」,放縱,行為不加檢束。語出《漢書.卷六五.東方朔傳》。「不羈」,不受拘束。語出《史記.卷八三.魯仲連鄒陽列傳.鄒陽》。「放蕩不羈」原指豪放而不受拘束。後用以形容行為放縱隨便,不加檢點「不拘形跡」、「牛驥同皁」、「放浪形骸

用法

指豪放而不受拘束。&形容行為放縱隨便,不加檢點。貶義。

用在「豪放不拘」的表述上。&用在「不受拘束」的表述上。

例句

  1. 我放蕩不羈慣了,很難適應官場的生活。
  2. 他生性放蕩不羈,所以不太注意生活細節
  3. 我常想像李白斗酒詩百篇,放蕩不羈的樣子
  4. 在這正式的會場上,他的放蕩不羈作風更顯得突兀。
  5. 在這緊要關頭,他一改平時的放蕩不羈,很正經地陳述著他的想法。
  6. 自負有點才氣,平日放蕩不羈,很不討人喜歡。
  7. 這孩子一天到晚,游手好閒,放蕩不羈,真令人操心。

辨識

近義:放浪形骸放縱不拘放浪形骸放縱不拘

反義:規行矩步循規蹈矩謹小慎微

參考詞語:「放浪不羈、放達不羈、放浪無羈

「放蕩不羈」及「放浪形骸」都有行為放縱,為所欲為的意思。 「放蕩不羈」側重在不受約束,可用以形容一個人的表現或性格;「放浪形骸」側重在不拘外在形貌,用以形容一個人的表現,不可形容性格。

放蕩不羈 放浪形骸
○ ○ 對於∼的藝術家,一般人常用寬容態度接受他們。
○ ☓ 他生性∼,所以不太注意生活細節。

典故說明

「放蕩不羈」係由「放蕩」及「不羈」二語組合而成。 「放蕩」是出自《漢書.卷六五.東方朔傳》。東方朔是西漢武帝時文武雙全的傑出人物。武帝即位初年,徵召天下賢良方正和具有文學才能之人,各地士人、儒生紛紛上書應聘,東方朔也在其中。武帝看了東方朔的自薦書後,讚賞他的氣概,就命令他在公車署中待詔,俸祿不多,也得不到武帝的召見。後來因為他臨危不懼,機智應變,不畏君權作風,被任命為常侍郎、太中大夫,得到武帝的信任。此處是說東方朔上書給武帝,提出耕戰以強國的建議,並且為自己沒有得到應有的官職而申訴。其行文用語可比美商鞅、韓非,「指意放蕩」─語意流暢而不受拘束,寫了數萬言,最後仍然沒有被重用。 「不羈」則是出自《史記.卷八三.魯仲連鄒陽列傳.鄒陽》。鄒陽,西漢時齊國人,和當時的羊勝、公孫詭同為梁國孝王的門客。羊勝等人因為嫉妒鄒陽的才能,在梁孝王面前說他的壞話,孝王很生氣,就把鄒陽交付官吏辦罪。鄒陽擔心死後要承擔莫須有的罪名,於是就在獄中上書梁孝王,列舉許多古代的君王、賢人,他們彼此之間的信任或猜忌,都為國家帶來了不同的影響。而當今的國君,也沉湎於阿諛諂媚的言詞之中,牽制於姬妾近侍的包圍之下,使得「不羈之土」─那些賢能而不受拘束的士人,宛如良馬與牛同槽共食一樣,賢愚不分。這也是周朝隱士鮑焦之所以對世道忿恨不平,對富貴毫不留戀的原因。因此他勸諫梁孝王,不要聽信小人的讒言,應該與賢臣們肝膽相照,共同治理國政。梁孝王在看了這封書信後,就派人把鄒陽放出來,並且成為他的貴賓。後來「放蕩」和「不羈」典源被合用成「放蕩不羈」,用來指豪放而不受拘束。又被用以形容行為放縱隨便,不加檢點。

書證

  1. 《晉書.卷八二.王長文列傳》:「少以才學知名,而放蕩不羈,州府辟命皆不就。」
  2. 《四遊記.東遊記.第一九回》:「藍采和者,乃赤腳大仙之降生也。身雖為人,不昧本姓(性),放蕩不羈,玩遊一世。」
  3. 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一六:「(燦若)平時與一班好朋友,只以詩酒娛心,或以山水縱目,放蕩不羈。」
  4. 《濟公傳》第一七四回:「陸炳文一聽,心說:『怪不得他這樣放蕩不羈,敢情是我師伯的替僧?怎可打下的!』」
  5. 《鏡花緣》第九六回:「看了看,這七個人都是放蕩不羈,目空一切。」

在其他地方搜尋「放蕩不羈」

有提到「放蕩不羈」的條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