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trl+K

搜尋方式

文不加點

ㄨㄣˊ ㄅㄨˋ ㄐㄧㄚ ㄉㄧㄢˇ
  1. 形容文思敏捷、下筆成章,通篇無所塗改。《北史.卷二六.杜銓傳》:「又試官人有奇器,並立成,文不加點。素大嗟之,命吏部優敘。」《三國演義》第七一回:「度尚令邯鄲淳作文鐫碑以記其事。時邯鄲淳年方十三歲,文不加點,一揮而就。」也作「文無加點」。

文不加點

ㄨㄣˊ ㄅㄨˋ ㄐㄧㄚ ㄉㄧㄢˇ

形容文思敏捷、下筆成章,通篇無所塗改語出漢.禰衡〈鸚鵡賦〉。

用法

形容文思敏捷、下筆成章,通篇無所塗改。

用在「出手成章」的表述上。

例句

  1. 即景生情,文不加點地寫了好幾首詩。
  2. 多年的記者生涯,成就了他文不加點的寫作功夫。
  3. 外甥小小年紀,寫起文章來卻能文不加點,一氣呵成。
  4. 他思索片刻,便拿起筆來,文不加點地完成了一篇精采的社論
  5. 想要能夠文不加點,下筆有神,除了天資之外,還必須不斷地勤練。
  6. 寫文章要能文不加點,一氣呵成的,一定是具有相當文字修養的人。
  7. 由於父母都是作家,耳濡目染之下,他也極具文才,能援筆成章,文不加點。
  8. 他一拿到作文試題,立刻奮筆疾書,文不加點,片刻間就洋洋灑灑地寫了一大篇。
  9. 他似乎天生就是要吃作家這行飯,寫起文章來文不加點,輕而易舉,真是教人佩服。

辨識

近義:一氣呵成一揮而就下筆成章

參考詞語:「文無加點、不加點

典故說明

古人書寫時,如遇錯字,就在寫錯的地方塗一點墨,表示刪去。所以「文不加點」就表示文章一揮而就,不加以塗改,用來形容文人的才思敏捷,可以下筆成章,如東漢的禰衡寫〈鸚鵡賦〉時就「文不加點」。禰衡恃才傲物,不為曹操所容,因此曹操將他送到黃祖那邊。有一次黃祖的兒子黃射大宴賓客,有人獻上鸚鵡,黃射請禰衡即席為這隻珍禽作一篇賦。禰衡答應了,他並在賦中形容自己寫這篇賦時,下筆如飛,沒有任何的錯字和修改,很快地便將〈鸚鵡賦〉完成了。後來「文不加點」這句成語被用來形容文思敏捷、下筆成章,通篇無所塗改。後來「文不加點」就用來形容人的才思敏捷,援筆立成,不需塗改。

書證

  1. 漢.禰衡〈鸚鵡賦〉:「筆不停綴,文不加點。」(源)
  2. 《晉書.卷八九.忠義列傳.嵇紹》:「時弘農王粹以貴公子尚主,館宇甚盛,圖莊周于室,廣集朝士,使含為之讚。含援筆為弔文,文不加點。」
  3. 五代漢.王定保《唐摭言.卷一三.敏捷》:「開元中,李翰林應詔草〈白蓮花開序〉及〈宮詞〉十首。時方大醉,中貴人以冷水沃之稍醒,白於御前索筆一揮,文不加點。」
  4. 《三國演義》第七一回:「度尚令邯鄲淳作文鐫碑以記其事。時邯鄲淳年方十三歲,文不加點,一揮而就,立石墓側,時人奇之。」
  5. 明.楊珽《龍膏記》第一○齣:「老爺昨日請他即席揮毫,文不加點,老爺說,在座之人無出其右。」
  6. 《喻世明言.卷一五.史弘肇龍虎君臣會》:「這洪內翰令左右取文房四寶來,諸妓女供侍於面前,對眾官乘興,一時文不加點,掃一隻詞,喚做〈虞美人〉。」

在其他地方搜尋「文不加點」

有提到「文不加點」的條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