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trl+K

搜尋方式

下筆成章

ㄒㄧㄚˋ ㄅㄧˇ ㄔㄥˊ ㄓㄤ
  1. 一揮筆即寫成文章。比喻才思敏捷且具文采。《三國志.卷二.魏書.文帝紀.評曰》:「文帝天資文藻,下筆成章。」《隋書.卷七六.文學傳.杜正玄傳》:「正玄應對如響,下筆成章。」也作「下筆成篇」、「走筆成章」、「走筆成文」。

下筆成章

ㄒㄧㄚˋ ㄅㄧˇ ㄔㄥˊ ㄓㄤ

揮筆即寫成文章。比喻才思敏捷,且具文采。語出《三國志.卷一九.魏書.任城陳蕭王傳.陳思王植》一氣呵成」、「一揮而就」、「援筆立成

用法

比喻才思敏捷且具文采。

用在「出手成章」的表述上。

例句

  1. 你要能多記些佳句成語,自然下筆成章。
  2. 他那下筆成章的才能,是靠平日多讀多寫磨出來的。
  3. 我也希望自己能才思敏捷,下筆成章,然而就是做不到。
  4. 老師說沒才氣的人,若要下筆成章,得靠後天勤寫勤練了。
  5. 我這位同學不僅口才好,筆下功力也不弱,常常能下筆成章。

辨識

近義:一揮而就援筆立成意到筆隨落紙如飛運筆如飛

反義:江郎才盡

參考詞語:「下筆成篇、走筆成章、援筆成章、落筆成章、走筆成文、下筆成詠

典故說明

據《三國志.卷一九.魏書.任城陳蕭王傳.陳思王植》載: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個兒子,從小聰穎好學,十多歲時,就已經讀了數十萬字的詩辭歌賦等各類文章培養出極豐富的文采。有一次太祖曹操看了曹植的文章,曾懷疑地問:「你是找誰幫忙寫的啊?」曹植跪下而恭敬地回答:「我自己能出口成論,下筆成章,何須找人代筆?您不信的話,可以當面測試啊!」那時恰巧曹操興建的銅爵臺剛完工,他就帶著幾個兒子登上高臺,並要他們各作一篇賦。曹植拿起筆來,瞬間就完成了一篇令人激賞佳作,讓曹操驚訝不已,不得不相信他這個兒子確實有「下筆成章」的奇能。後來「下筆成章」就用來比喻才思敏捷,且具文采。

書證

  1. 《三國志.卷二.魏書.文帝紀二》:「評曰:『文帝天資文藻,下筆成章,博聞彊識,才蓺兼該。』」
  2. 《三國志.卷一九.魏書.任城陳蕭王傳.陳思王植》:「言出為論,下筆成章,顧當面試,奈何倩人?」(源)
  3. 《隋書.卷七六.文學列傳.杜正玄》:「開皇末,舉秀才,尚書試方略,正玄應對如響,下筆成章。」
  4. 元.戴善夫《風光好》第一折:「少年文史足三冬,下筆成章氣似虹。」
  5. 明.李夢陽〈再與何氏書〉:「蓋君詩徒知神情會處,下筆成章為高,而不知高而不法,其勢如搏巨蛇,駕風螭,步驟即奇,不足訓也。」
  6. 《金瓶梅》第三一回:「自說此人下筆成章,廣有學問,乃是個才子。」

在其他地方搜尋「下筆成章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