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trl+K

搜尋方式

死有餘罪

ㄙˇ ㄧㄡˇ ㄩˊ ㄗㄨㄟˋ
  1. 罪大惡極,雖死也難以抵罪。《漢書.卷七一.平當傳》:「吾居大位,已負素餐之責矣;起受侯印,還臥而死,死有餘罪。」《五代史平話.唐史.卷上》:「臣待罪外鎮,不能國威靈,到車駕蒙塵,生靈塗炭,死有餘罪。」也作「死有餘僇」、「死有餘辜」。

死有餘罪

ㄙˇ ㄧㄡˇ ㄩˊ ㄗㄨㄟˋ

即「死有餘辜」。見「死有餘辜」條。01.《史記.卷一○六.吳王濞列傳》:「乃出詔書為王讀之。讀之訖,曰:『王其自圖。』王曰:『如卬等死有餘罪。』遂自殺。」02.《五代史平話.唐史.卷上》:「臣待罪外鎮,不能國威靈,致車駕蒙塵,生靈塗炭,死有餘罪,敢逃司敗之誅?」

辨識

參考詞語:「死有餘辜

典故說明

此處所列為「死有餘辜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漢代路溫舒,字長君,鉅鹿東里人,為人勤學不倦。漢宣帝剛即位不久,任職獄官的路溫舒就上書建議宣帝開仁德之心,減緩犯人的刑期。他認為天下至今不能太平,是因為獄官執法過於嚴苛,而秦朝之所以會滅亡也是因為這個緣故。和古代獄官相比,現今獄官太過草率不人道,因為他們一方面害怕執法有過失受到處分,一方面為了順利結案,於是對捉到的疑犯行刑逼供,受不了刑求的疑犯只得勉強認罪。以這種不當手法取得的供詞,即使最後是由咎繇來斷案,也會認為人犯實在罪惡深重,連死都不足以抵罪。因此,他期望宣帝能夠聽取各方諫言,廢除嚴苛的刑罰,讓天下回歸太平。「死有餘辜」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,用於形容罪惡深重,死都不足以抵罪。

書證

  1. 《史記.卷一○六.吳王濞列傳》:「乃出詔書為王讀之。讀之訖,曰:『王其自圖。』王曰:『如卬等死有餘罪。』遂自殺。」
  2. 《五代史平話.唐史.卷上》:「臣待罪外鎮,不能宣國威靈,致車駕蒙塵,生靈塗炭,死有餘罪,敢逃司敗之誅?」

在其他地方搜尋「死有餘罪」

有提到「死有餘罪」的條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