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trl+K

搜尋方式

殺衣縮食

ㄕㄞˋ ㄧ ㄙㄨˋ ㄕˊ
  1. 比喻生活節儉樸實。明.宋濂〈故麗水葉府君墓銘〉:「家雖貧,殺衣縮食,葬宗黨十餘。」

殺衣縮食

ㄕㄞˋ ㄧ ㄙㄨㄛ ㄕˊ

殺,ㄕㄞˋ,減少。「殺衣縮食」猶「節衣縮食」。見「節衣縮食」條。01.明.宋濂〈故麗水葉府君墓銘〉:「家雖貧,殺衣縮食,葬宗黨十餘喪。」

辨識

參考詞語:「節衣縮食

典故說明

此處所列為「節衣縮食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戰國時代的白圭是著名的商人和經濟專家,因為擅長經商而名滿天下。他最主要的致富理論是「人棄我取,人取我與」,強調經商必須掌握行情和時機。當某種商品因生產過剩而導致低價拋售時,他便大量收購;等到市場缺貨,導致高價索求時,他再賣出。除了能看準時機,逢低買入,逢高賣出,很會經商之外,也是一個非常節儉的人。在《史記》中記載著,白圭對於飲食不講究奢華,十分克制自己的欲望,對於衣服也非常儉樸,總是和奴僕同甘共苦。白圭認為經商不只是追逐財利,還強調商人必須有豐富的知識學養,像伊尹、姜子牙一樣有謀略,像孫武、吳起用兵那樣果斷,像商鞅執法般嚴謹。如果不能具備智、勇、仁、強等素質,成為一個通時變、善決斷、能取予、有所守的人,在經商一途上難有偉大的成就。後來「節衣縮食」這句成語就從《史記》原文中的「薄飲食,節衣服」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生活非常節儉。

書證

  1. 明.宋濂〈故麗水葉府君墓銘〉:「家雖貧,殺衣縮食,葬宗黨十餘喪。」

在其他地方搜尋「殺衣縮食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