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trl+K

搜尋方式

沽名釣譽

ㄍㄨ ㄇㄧㄥˊ ㄉㄧㄠˋ ㄩˋ
  1. 用某種手段謀取名聲和讚譽。
    [例]這家企業機構每次參與慈善活動就大肆宣揚,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不過是沽名釣譽罷了。

沽名釣譽

ㄍㄨ ㄇㄧㄥˊ ㄉㄧㄠˋ ㄩˋ
  1. 故意做作,用手段謀取名聲讚譽。明.張鳳翼《灌園記》第三齣:「我知道你不過是沽名釣譽,卻不道長他的志氣,滅我的威風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五六回:「倘若我只顧了小分,沽名釣譽,那時酒醉賭博、生出事來,我怎麼見姨娘?」也作「釣名沽譽」、「沽名吊譽」、「沽名干譽」、「沽名邀譽」。

沽名釣譽

ㄍㄨ ㄇㄧㄥˊ ㄉㄧㄠˋ ㄩˋ

沽名」,用手段謀取名聲。語或出《廙別傳》。「釣譽」,用手段謀取讚譽。語本《漢書.卷五八.公孫弘卜式兒寬傳.公孫弘》。「沽名釣譽」指故意做作,用手段謀取名聲和讚譽。 欺世盜名

用法

形容故意做作,用手段謀取名聲和讚譽。

用在「矯求名譽」的表述上。

例句

  1. 不屑做這種沽名釣譽的事,這不是君子所當為。
  2. 社會多的是沽名釣譽之徒,鮮有為善不欲人知的君子。
  3. 這種假善人專喜施予小惠,做些沽名釣譽的事,籠絡人心。
  4. 紙包不了火,他這種沽名釣譽的人,終究還是會原形畢露的。
  5. 他可是用真心來參與慈善工作,和那些沽名釣譽之徒截然有別。
  6. 他做了一點善事就到處張揚,讓人覺得他是利用為善來沽名釣譽。
  7. 我總認為世界上,沽名釣譽的人固然不少,而默默行善的人必然更多。
  8. 你縱然確實出錢幫了孤兒院,但如果藉此來宣傳自己,豈非難脫沽名釣譽的嫌疑

辨識

近義:欺世盜名、盜名竊譽

反義:不求聞達實至名歸

參考詞語:「釣名沽譽、沽名干譽、吊譽沽名、釣譽沽名、沽名吊譽、沽名邀譽、沽名弔譽

「沽名釣譽」和「欺世盜名」都有用手段謀取讚譽、名聲的意思。 「沽名釣譽」側重於用盡手段或行為做作,刻意謀取好的名聲;「欺世盜名」則側重於用不正當的手段騙取好的名聲。

沽名釣譽 欺世盜名
○ ☓ 你縱然確實出錢幫了孤兒院,但如果藉此來宣傳自己,豈非難脫∼的嫌疑?
☓ ○ 一直到這幅真品畫作出土,眾人才知道這幅贗品的主人∼。

沽,音ㄍㄨ,謀取。不可寫作「估」。

典故說明

「沽名釣譽」係由「沽名」及「釣譽」二語組合而成。 「沽名」在《廙別傳》中可見。三國時期的劉廙,見到弟弟劉偉與魏諷交好,就勸諫他說:「結交朋友最大的好處,就是在於學習別人的賢能之處。然而現在的人只知道結黨營私,不論人品,完全違背聖人的教誨。我看魏諷這個人,不修養自己的德行,只知道與人結交應酬,虛浮而不切實際,是個故意做作以謀取名聲的人。我勸你要謹慎小心,不要再和他往來了!」但是劉偉沒有聽從,後來魏諷果然謀反,劉偉也牽連被殺。 「釣譽」則見於《漢書.卷五八.公孫弘卜式兒寬傳.公孫弘》。公孫弘是漢初的丞相,輔佐君王,奉行儉約,輕視財富,重視仁義,功勞甚大,因此在平帝時王元后的詔書中,曾經讚許公孫弘行事儉約,生活花費少於常規,以身作則,使民風淳樸,與那些穿著奇特服裝來謀取聲望的人完全不同。這兩個典源一用「沽名」,一用「釣虛譽」,後來被合用成「沽名釣譽」,用來指故意做作,用手段謀取名聲和讚譽。

書證

  1. 《喻世明言.卷四○.沈小霞相會出師表》:「聖旨下道:『沈鍊謗訕大臣,沽名釣譽,著錦衣衛重打一百,發去口外為民。』」
  2. 明.張鳳翼《灌園記》第三齣:「我知道你不過是沽名釣譽,卻不道長他的志氣,滅我的威風。」
  3. 《紅樓夢》第三六回:「好好的一個清淨潔白女兒,也學的釣名沽譽,入了國賊祿鬼之流。」
  4. 《官場現形記》第四一回:「該紳等率為稟請保留原任,無非出自該牧賄囑,以為沽名釣譽地步。」

在其他地方搜尋「沽名釣譽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