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trl+K

搜尋方式

罪不容誅

ㄗㄨㄟˋ ㄅㄨˋ ㄖㄨㄥˊ ㄓㄨ
  1. 判處死刑還抵償不了所犯罪行。比喻罪大惡極。《文選.庾亮.讓中書令表》:「事有不允,罪不容誅。」《京本通俗小說.拗相公》:「王某上負天子,下負百姓,罪不容誅,九泉之下,何面目見唐子方諸公乎?」

罪不容誅

ㄗㄨㄟˋ ㄅㄨˋ ㄖㄨㄥˊ ㄓㄨ

即使一死也抵償不了所犯的罪行比喻罪大惡極。語本《孟子.離婁上》。 「殺人盈城」、「殺人盈野

用法

比喻罪大惡極。貶義。

用在「罪惡深重」的表述上。

例句

  1. 罔顧道義,出賣朋友,實在是罪不容誅。
  2. 對付這種罪不容誅的壞蛋,焉能存婦人之仁?
  3. 這幾個歹徒殺人放火,作惡多端,罪不容誅。
  4. 如今我辜負老爺多年的栽培,已罪不容誅,那敢奢望老爺原諒!
  5. 聽到他犯下如此惡行,老太爺嘴裡直說:「罪不容誅!罪不容誅!」

辨識

近義:罪大惡極、罪在不赦、罪惡昭著罪該萬死罪孽深重

參考詞語:「罪不容宥、罪不容恕、罪豈容誅

典故說明

孟子是戰國時代的思想家,他提倡儒家學說,重仁義、輕功利,所以曾說:「孔子的弟子冉求曾為季康的家臣,但他非但沒有使季康的德行更好,反而幫著他加重人民的賦稅,氣得孔子跟其他弟子說:『冉求不是我的學生,你們可以敲鼓宣佈他的罪狀,對他加以指責。』由此看來,在上位者不行仁道,下屬還替他求富,是孔子所不恥的。更何況是替他打仗,為爭奪土地、城池,到處殺人,這樣即使是一死都不能抵免罪過。」後來「罪不容誅」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比喻罪大惡極。

書證

  1. 《漢書.卷九九.王莽傳上》:「而安眾侯崇乃獨懷悖惑之心,操畔逆之慮,興兵動眾,欲危宗廟,惡不忍聞,罪不容誅。」
  2. 《三國志.卷四.魏書.三少帝紀.高貴鄉公髦》:「濟凶戾悖逆,干國亂紀,罪不容誅。」
  3. 《京本通俗小說.拗相公》:「王某上負天子,下負百姓,罪不容誅,九泉之下,何面目見唐子方諸公乎?」
  4. 《三國演義》第五八回:「操賊!欺君罔上,罪不容誅。害我父弟,不共戴天之讎!吾當活捉生啖汝肉!」
  5. 《隋唐演義》第八八回:「番奴負恩背叛,罪不容誅,今彼恃士卒精銳,衝突而前,當何以禦之?」

在其他地方搜尋「罪不容誅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