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trl+K

搜尋方式

赴湯蹈火

ㄈㄨˋ ㄊㄤ ㄉㄠˋ ㄏㄨㄛˇ
  1. 湯,開水。湯、火比喻險境。赴湯蹈火,比喻奮不顧身,不避艱險。
    [例]消防隊員在救火時,做的就是赴湯蹈火的事。

赴湯蹈火

ㄈㄨˋ ㄊㄤ ㄉㄠˋ ㄏㄨㄛˇ
  1. 比喻奮不顧身,不避艱險。《三國志.卷六.魏書.劉表傳》裴松之注引《傅子》:「今策名委質,唯將軍所命,雖赴湯蹈火,死無辭也。」也作「赴蹈湯火」、「赴湯投火」、「赴湯跳火」、「蹈赴湯火」。

赴湯蹈火

ㄈㄨˋ ㄊㄤ ㄉㄠˋ ㄏㄨㄛˇ

甘願奔投至烈火沸水當中。比喻奮不顧身,不避艱險。語本《漢書.卷四九.爰盎鼂錯傳.鼂錯》。 出生入死」、「赴火蹈刃

用法

比喻奮不顧身,不避艱險。

用在「不畏艱險」的表述上。

例句

  1. 只要是您老交代的事,我赴湯蹈火,在所不辭。
  2. 只要國家需要,即使赴湯蹈火,我們也在所不辭。
  3. 只要我答應了你,就是赴湯蹈火,我也絕不推辭
  4. 這些人個個都是英雄好漢,赴湯蹈火,何所畏懼
  5. 他早已下了赴湯蹈火的決心,要挑戰任何艱難險阻。
  6. 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,即使赴湯蹈火,我也在所不辭。
  7. 這些年來,為了爭取農民的權益,他不惜赴湯蹈火,冒險犯難。
  8. 他心裡面想:「自己縱然不敢赴湯蹈火,總也不能顯得太過懦弱。」

辨識

近義:出生入死肝腦塗地粉身碎骨奮不顧身

反義:畏縮不前貪生怕死

參考詞語:「赴蹈湯火、蹈湯赴火、探湯赴火、赴湯投火、赴湯跳火、蹈赴湯火、探湯蹈火

「赴湯蹈火」及「出生入死」都有冒險犯難的意思。 「赴湯蹈火」側重於不懼艱險;「出生入死」側重於不顧生死。

赴湯蹈火 出生入死
○ ☓ 這些年來,為了爭取農民的權益,他不惜∼,冒險犯難。
☓ ○ 憑著他的機智和勇敢,在八二三砲戰中,∼地完成了軍情傳遞任務。

典故說明

鼂錯(西元前200∼前154)為西漢潁川(地約當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等地)人,文帝時,奉命記錄和整理已失傳的《尚書》,後屢屢升遷,調任為太子家令。由於他學識豐富,被人稱為「智囊」。太子(景帝)即位後,更升任為御史大夫,常上疏建言,景帝幾乎沒有不接受的。後來他倡議削諸侯封地,讓各諸侯王懷恨在心,當景帝果真採用其議,削奪諸侯王封地時,吳、楚等七個諸侯國便舉兵叛變,要求皇帝誅殺鼂錯,形成西漢史上著名的「七國之亂」。景帝為平息內亂,於是答應諸侯王的要求,犧牲了鼂錯。鼂錯雖然含怨而終,但他所提出的種種建議,對景帝都有極大的影響力。例如他曾對邊塞的守備提出建議,主張應用鼓勵的方式激勵將士保衛疆土,他說:「對於能固守城池戰勝敵人者,要給予爵位以示獎賞;對於能攻陷敵方城池者,要贈予所得的財貨以增加他的財富與權勢。唯有如此,才能使將士們甘願冒著生命的危險,不顧生死的為國效忠。」後來「赴湯蹈火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奮不顧身,不避艱險。但也有學者以為,「赴湯蹈火」一語應源自《傅子》。據載,東漢末年豪強四起,劉表佔領了荊州,有一次他派部下韓嵩前去刺探曹操的虛實。韓嵩對劉表說:「雖赴湯蹈火,死無辭也。」表示在君臣的名分下,他一定會堅守節操,為達使命而不顧艱難危險。這裡的「赴湯蹈火」,意思同樣是奮不顧身,不避艱險,與〈鼂錯傳〉中的「赴湯火」並無差別。

書證

  1. 《三國志.卷六.魏書.董二袁劉傳.劉表》裴松之注引《傅子》:「今策名委質,唯將軍所命,雖赴湯蹈火,死無辭也。」
  2. 《金史.卷一○六.朮虎高琪列傳.劉炳》:「自古名將料敵制勝,訓練士卒,故可使赴湯蹈火,百戰不殆。」
  3. 《醒世恆言.卷三.賣油郎獨占花魁》:「秦重道:『小娘子若用得著小可時,就赴湯蹈火,亦所不辭,豈有推托之理。』」
  4. 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九回:「漫講上山捉虎,下海擒龍,就是赴湯蹈火,碎骨粉身,我安龍媒此時都敢替你去作!」
  5. 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三四回:「這是什麼話!這種不平之事,我是赴湯蹈火,都要做的。」

在其他地方搜尋「赴湯蹈火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