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trl+K

搜尋方式

辟君三舍

ㄅㄧˋ ㄐㄩㄣ ㄙㄢ ㄕㄜˋ
  1. 三舍,古代以一舍為三十里,三舍則為九十里。辟君三舍指退兵九十里。語出《左傳.僖公二十三年》:「晉楚治兵,遇於中原,其辟君三舍。」後比喻遇到實力很強的對手,為避免正面衝突折損太多,乃主動讓步,不與人爭。如:「君才能出眾,為不世之才,吾等俱應辟君三舍矣。」也作「退避三舍」「退徙三舍」。

辟君三舍

ㄅㄧˋ ㄐㄩㄣ ㄙㄢ ㄕㄜˋ

禮讓君而退避三舍。見「退避三舍」條。01.《左傳.僖公二十三年》:「晉、楚治兵,遇於中原,其辟君三舍。」(源)

辨識

參考詞語:「退避三舍

典故說明

此處所列為「退避三舍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據《左傳.僖公二十三年》載,春秋時,晉獻公寵愛驪姬,驪姬為了讓親生兒子奚齊當上太子,設計害死了原來的太子申生,接著又慫恿晉獻公派兵捉拿另外二個兒子重耳、夷吾,兩人於是先後逃奔出國。後來晉獻公過世,奚齊也被臣下所殺,這時逃亡國外的夷吾則回國繼位國君,即晉惠公。晉惠公害怕重耳會回國謀奪君位,於是派人暗殺重耳。此時重耳則是在國外繼續著流亡的日子,其間經過許多國家,但大部分國家的君王對他都不怎麼禮遇。最後到了楚國,楚莊王以酒宴盛情款待,並且問說:「將來你如果回到晉國當上國君,將要如何報答我呢?」重耳說:「奴僕和玉帛,楚國本來就有;珍禽異獸的羽毛皮革,則是楚國的特產。這些東西您多得是,我實在是不知該怎麼回報您!」楚莊王說:「雖然如此,還是說說可以報答我的方式吧!」重耳於是回答說:「假使托您的福,讓我得以回到晉國,萬一將來晉、楚之間發生戰爭,雙方軍隊相遇於中原,那我一定會要我的軍隊向後撤退九十里,來報答您的恩惠。如果這樣還不能得到您的諒解,楚軍仍然繼續進攻,那我也只好拿起弓箭,和您相對抗了。」後來從言裡的原文「辟君三舍」演變出「退避三舍」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主動退讓,不與人相爭

書證

  1. 《左傳.僖公二十三年》:「晉、楚治兵,遇於中原,其辟君三舍。」(源)

在其他地方搜尋「辟君三舍」

有提到「辟君三舍」的條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