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trl+K

搜尋方式

退避三舍

ㄊㄨㄟˋ ㄅㄧˋ ㄙㄢ ㄕㄜˋ
  1. 舍,古代行軍時每三十里就停下來休息;三舍指九十里。退避三舍指為避免正面衝突或因害怕而主動讓步逃避,不與對方相抗。語出《左傳.僖公二十三年》。
    [例]那位老師因為面貌嚴肅,上課時又嚴厲,許多學生看見他都退避三舍,唯恐被他叫住訓話。

退避三舍

ㄊㄨㄟˋ ㄅㄧˋ ㄙㄢ ㄕㄜˋ
  1. 比喻遇到實力很強的對手,為避免正面衝突折損太多,乃主動讓步,不與人爭。參見辟君三舍」條。《儒林外史》第一○回:「賢姪少年如此大才,我等俱要退避三舍矣。」《鏡花緣》第五六回:「非獨本郡眾人所不能及,即天下閨才,亦當退避三舍哩!」

退避三舍

ㄊㄨㄟˋ ㄅㄧˋ ㄙㄢ ㄕㄜˋ

舍,古人以三十里為一舍。「退避三舍」指作戰時,將部隊往後撤退九十里。語本《左傳.僖公二十三年》。後用「退避三舍」比喻主動退讓,不與人相爭

用法

比喻主動退讓,不與人相爭。

用在「謙退讓步」的表述上。

例句

  1. 惹他做啥?先退避三舍吧!
  2. 這種惡霸出現,任誰都要退避三舍。
  3. 他是大老粗,我退避三舍,不跟他爭。
  4. 今天對方來勢洶洶,且讓我先退避三舍,思謀良策
  5. 今天我是敬重他,所以退避三舍,別誤以為我是在怕他。
  6. 遇事就退避三舍不是我的作風,我一向是明知不可為而為。
  7. 這仗尚未開打,我們就先退避三舍,豈不是滅了自己的威風

辨識

反義:周旋到底當仁不讓

參考詞語:「退徙三舍、辟君三舍、避君三舍

典故說明

據《左傳.僖公二十三年》載,春秋時,晉獻公寵愛驪姬,驪姬為了讓親生兒子奚齊當上太子,設計害死了原來的太子申生,接著又慫恿晉獻公派兵捉拿另外二個兒子重耳、夷吾,兩人於是先後逃奔出國。後來晉獻公過世,奚齊也被臣下所殺,這時逃亡國外的夷吾則回國繼位國君,即晉惠公。晉惠公害怕重耳會回國謀奪君位,於是派人暗殺重耳。此時重耳則是在國外繼續著流亡的日子,其間經過許多國家,但大部分國家的君王對他都不怎麼禮遇。最後到了楚國,楚成王以酒宴盛情款待,並且問說:「將來你如果回到晉國當上國君,將要如何報答我呢?」重耳說:「奴僕和玉帛,楚國本來就有;珍禽異獸的羽毛皮革,則是楚國的特產。這些東西您多得是,我實在是不知該怎麼回報您!」楚成王說:「雖然如此,還是說說可以報答我的方式吧!」重耳於是回答說:「假使托您的福,讓我得以回到晉國,萬一將來晉、楚之間發生戰爭,雙方軍隊相遇於中原,那我一定會要我的軍隊向後撤退九十里,來報答您的恩惠。如果這樣還不能得到您的諒解,楚軍仍然繼續進攻,那我也只好拿起弓箭,和您相對抗了。」後來從言裡的原文「辟君三舍演變出「退避三舍」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主動退讓,不與人相爭。

書證

  1. 明.李開先〈遵巖王參政傳〉:「仲子生有奇資靈性,……年十三四,不惟盡通舉子業,而且多讀古人書,受學於媿虛易時中,媿虛謂當退避三舍。」
  2. 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四二回:「我笑道:『我說姊姊不過,只得退避三舍了。』」
  3. 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三九回:「曾、仲兩個依然是一般盛氣相向,一邊狂態逼人,把個冉望華直嚇得退避三舍。」
  4. 《隋唐演義》第四六回:「徐懋功道:『弟前往寨中晤劉文靜兄,盛稱吾兄文章經濟,才識敏達,世所罕有。今日到此,弟當退避三舍矣!』」
  5. 《儒林外史》第一○回:「賢姪少年如此大才,我等俱要退避三舍矣。」
  6. 《鏡花緣》第五六回:「可見二位姐姐學問,非獨本郡眾人所不能及,即天下閨才,亦當退避三舍哩。」

在其他地方搜尋「退避三舍」

有提到「退避三舍」的條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