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trl+K

搜尋方式

驚弓之鳥

ㄐㄧㄥ ㄍㄨㄥ ㄓ ㄋㄧㄠˇ
  1. 比喻曾受打擊或驚嚇,往後稍有動靜就特別害怕的人。典出《戰國策.楚策四》。
    [例]上次的車禍使他變成驚弓之鳥,現在只要一聽到剎車聲便全身發抖。

驚弓之鳥

ㄐㄧㄥ ㄍㄨㄥ ㄓ ㄋㄧㄠˇ
  1. 魏國射箭能手更羸僅是拉動弓弦,不用箭,一隻受過箭傷的大雁便因過度驚懼而落下的故事。典出《戰國策.楚策四》。比喻曾受打擊驚嚇,心有餘悸,稍有動靜就害怕的人。《晉書.卷七一.王鑒傳》:「黷武之眾易動,驚弓之鳥難安。」《歧路燈》第八一回:「紹是驚弓之鳥,嚇了一跳。」也作「傷弓之鳥」。

驚弓之鳥

ㄐㄧㄥ ㄍㄨㄥ ㄓ ㄋㄧㄠˇ

曾受過箭傷,一聽到弓弦的聲音,就會驚懼的鳥。比喻曾受打擊或驚嚇,心有餘悸,稍有動靜就害怕的人。典出《戰國策.楚策四》。

用法

比喻曾受打擊或驚嚇,心有餘悸,稍有動靜就害怕的人。

用在「驚懼恐慌」的表述上。

例句

  1. 敵軍連吃幾次敗仗,已經成了驚弓之鳥。
  2. 對方雖是驚弓之鳥,也得注意他們的動向
  3. 釋放的肉票,像驚弓之鳥,帶著倉惶的眼神。
  4. 戰場歷劫歸來的戰士難民,有如驚弓之鳥,寢食難安。
  5. 警方已全面發布追緝令,罪犯者已成為驚弓之鳥,惶惶難安。
  6. 他已被嚇破膽了,稍有聲響,就好像驚弓之鳥一樣,不能自持。
  7. 那些潰敗軍隊已是驚弓之鳥,聽到鞭炮聲,卻也嚇得四處走避。
  8. 方才喘一口氣,伏兵又現,這群驚弓之鳥嚇得抱頭鼠竄,各自逃命。
  9. 強烈地震後,大家都成了驚弓之鳥,稍有震動,就爭先恐後地向外逃。

辨識

近義:心有餘悸談虎色變

參考詞語:「傷弓之鳥、傷矢之禽、驚弦之鳥

典故說明

據《戰國策.楚策四》載,戰國時代,齊、楚、燕、韓、趙、魏六國,決定聯合起來,以「合縱」政策對抗秦國,於是趙國派出使者魏加到楚去商談軍事結盟的事情。魏加見到楚相春申君,得知楚國要派臨武君當主將,魏加覺得他不是合適的人選,因為自己少時好射,便舉了一個關於射箭的例子:「從前魏國有一個射箭好手更羸,有一天他和魏王來到一座高臺的下面,仰頭看到天上的飛鳥,更羸就跟魏王說他可以只用弓不用箭,就把天上的飛鳥射下來。魏王不相信。過了一會兒,東方飛來一群雁,更羸把弓拉滿然後放掉,果真有一隻雁應聲墜落。魏王吃驚地問:『為什麼這樣可以把雁射下來?』更羸解釋說:『因為這是一隻負傷的雁。』魏王又問:『你怎麼知道呢?』更羸回答說:『這雁飛得很慢,是因為身上的舊傷在痛;鳴叫聲悲傷,是因為長久跟不上雁群。舊傷還沒好,心裡受到的驚嚇也沒有平復,所以一聽到弓弦的聲音,就驚惶地往上飛高,舊傷迸裂,掉了下來。』臨武君曾被秦國打敗過,心中的陰影難以去除,就像這隻雁一樣,並不適合讓他擔任對抗秦國的主將啊!」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驚弓之鳥」,用來比喻曾經受到驚嚇,心有餘悸,稍有動靜就害怕的人。

書證

  1. 《晉書.卷七一.王鑒列傳》:「黷武之眾易動,驚弓之鳥難安,鑒之所甚懼也。」
  2. 《石點頭.卷四.瞿鳳奴情愆死蓋》:「方氏本是驚弓之鳥,聽見官司兩字,十分害怕。」
  3. 《歧路燈》第八一回:「紹聞是驚弓之鳥,嚇了一跳。」

在其他地方搜尋「驚弓之鳥」

有提到「驚弓之鳥」的條目